为进一步倡导集团“根”文化品牌,践行“13573”发展思路,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文化聚魂作用,不断传承优良作风、展现责任担当,集团融媒体平台开设“我与企业共成长”专栏,择优刊载各单位薪火相传、砥砺前行的奋斗故事。
等待、快步、坚持——在技术迭代里,基层环保人的战略思考
○大秦环境公司 陈媛媛
自2019年起,我在环保行业深耕实践六年,始终扎根基层,负责战略规划落地、国企改革推进,也牵头组织考核优化、亏损企业治理与制度体系搭建。这些扎根一线的经历,让我对治霾战略里“快与慢”的节奏,有了更贴近实践的思考。它从不是纸上谈兵的决策,而是藏在每一次技术选择、每一步改革推进里的现实考题。
近期,偶然读到一篇关于“智慧环保监测系统”的报道,这套系统能通过“地空天”一体化监测网络和智能算法,实时捕捉污染物扩散轨迹,提前72小时预测污染趋势。评论区里,有人赞叹其“科技感”,也有人担忧技术尚不成熟,引发广泛共鸣。这两种声音,道出了环保企业共同面临的选择题:该“抢先一步”,还是“等等再看”?
等,往往意味着错过
在大气污染治理行业,“等”的代价,很多企业都曾亲身经历。五年前,“超低排放技术”刚在行业内崭露头角时,市场上出现了明显的分化:一部分企业选择观望,想等技术完全成熟、其他企业验证效果后再跟进。另一部分企业则果断投入研发,针对钢铁、化工、电力等不同行业的排放特点,定制适配的技术方案。
结果显而易见,那些“敢先吃螃蟹”的企业,不仅提前半年抢占了市场先机,更在实战中积累了大量数据和经验。比如针对某化工园区的复杂废气成分,他们通过多次调试,让净化效率比初始方案提升了15%,面对某电厂的高浓度烟尘,他们优化了滤料组合,大幅降低了设备运维成本。而那些当初选择观望的企业,等想跟进时才发现,市场份额已被抢占,核心技术专利被提前布局,自己只能在追赶中陷入被动,甚至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弥补差距。
这就像治霾本身,大气污染不会等企业“准备好”再扩散,政策标准也不会等企业“适应了”再升级。在技术迭代的浪潮里,“等”从来不是安全选项,反而可能让企业错过转型的最佳窗口。
快,不是盲目冒进
当然,“不等”不代表“盲目冲”。真正有价值的战略,从来不是“快一步”的冒进,而是“快半步”的精准。
就像这次被热议的“智慧环保监测系统”,有远见的企业不会直接砸重金全面推广,而是会先做“小范围试点”,比如选取一个小型工业园区,搭建简易版的监测网络,测试系统在不同气象条件、不同污染类型下的稳定性,同时同步研发配套的治理方案。比如当系统监测到某企业废气排放超标时,如何快速匹配对应的应急处理技术,如何联动园区管理方实现闭环处置。
这样的“快半步”,既避免了“全面铺开却水土不服”的风险,又能在试点中积累关键经验,比如发现系统在极端暴雨天气下数据传输会延迟,就及时优化信号模块,比如意识到监测数据需要和企业的生产台账结合才能更精准,就调整数据对接逻辑。
这种“快半步”的智慧,本质上是在技术潜力和实践落地之间找平衡,既看到技术能为治霾带来的突破,又不忽视落地中的细节难题,用小成本的试错,换大方向的正确。
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“快半步”?因为大气污染治理,本身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。
每提前一天掌握精准的监测技术,就能少一天的污染物无序扩散。每提前一个月落地高效的治理方案,就能让周边居民多呼吸一个月的清新空气。我们笔下的战略规划,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商业决策,而是和“蓝天白云”直接相关的承诺。
作为环保行业的从业者,我们的责任不仅是做好眼前的治理项目,更要抬头看清技术发展的方向。或许“快半步”会面临质疑,会有试错的成本,但每当看到头顶这片天空PM2.5浓度稳步下降,看到企业因为我们的技术方案实现“达标排放+成本下降”,就会明白:这份“快半步”的坚持,值得。
治霾的战略节奏,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宏观决策。它藏在“不等机遇、不冒风险”的每一次选择里,藏在推动技术落地、坚守治污初心的每一步坚持里。这便是我们基层环保人,在技术迭代浪潮中,最踏实的战略思考。
COPYRIGHT © 2015 陕西环保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技术支持:陕西环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
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347号 陕ICP备15009596号-1